贫困因为失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在真正变的不幸,所以必然单调划一,而所谓幸福也就是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各有不同。— 余秋雨 《千年一叹》

断地设定起点,不断地突破围城,不断地提醒自己,你有一个更精彩的生命,即使年纪很大的也是这样,这个生命就比较有价值。— 余秋雨 《开讲啦》

杰出作家的长寿,与别人的长寿不一样,他们让失去的时间留驻,让枯萎的时间返绿,让冷却的时间转暖,一个重要作家的离去,是一种已经泛化了的社会目光的关闭,也是一种已经被习惯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断,这种失落不可挽回。— 余秋雨 《何谓文化》

就城市而言,如果所遇所见都年轻亮丽,那一定是火候未到,弦琴未谐,这就像写作,当形容词如女郎盛妆、排比句如情人并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如老街疏桐,桐下旧座,座间闲谈,精致散漫。— 余秋雨 《行者无疆》

应对诬陷,不好反驳,不好申诉,不好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好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必须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必须还气节未到。— 余秋雨 《未知》

魏晋名士的魅力,不在于离群索居、傲视众生,这事说来话长,此处不作评论,但有一点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视众生的人都谈不上魅力,魅力在于交流,在于发射,在于广泛的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魅力,不叫魅力。— 余秋雨 《霜冷长河》

日常生活中的单个死亡、渐次毁灭各有具体原因,而庞贝则干净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体原因,不管这个人是否心脏有病,那幢楼是否早有裂缝,也不管这家浴室主人与邻居有百年世仇,那两支竞技队的彼此积愤已千钧一发,全部一笔勾销,而且永远也不再留有痕迹,一起无病无缝无仇无愤地纳入死亡和毁灭的大网,不得逃遁,因此,走在庞贝废墟间,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不再羼杂,不再分解,不可躲避,不存侥幸。— 余秋雨 《行者无疆》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余秋雨 《行者无疆》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余秋雨 《霜冷长河》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余秋雨 《未知》

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并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如老街疏桐,桐下旧座,座间闲谈。— 余秋雨 《行者无疆》

历史上的很多罪名,是不正常人对于正常人的宣判,而不正常人总会以超强度的道义亢奋,来掩饰自己的毛病。— 余秋雨 《欧洲之旅》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余秋雨 《废墟》

人类,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余秋雨 《回望两河》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余秋雨 《阳关雪》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目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类超拔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余秋雨 《霜冷长河》

善和爱是历史的结果,。。。。,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 余秋雨 《君子之道》

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余秋雨 《千年一叹》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前行,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余秋雨 《山居笔记》

清淡交友,在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未必经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结队,未必书函频频,但偶尔一见,却满眼亲切,纵挥手而别,亦衣带留痕。— 余秋雨 《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