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章学诚 《未知》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 《未知》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 《道德经》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 《论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 《道德经》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 《道德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本有生灭,这是周行不始的规律)(而修道之法在虚静,虚心止静可以观万物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修之人,守真朴之道,心无杂念,无欲无求,持一守中而能有所悟)— 老子 《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老子 《道德经》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道德经》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 《道德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 《道德经》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老子 《道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谓守柔曰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只知争一时之胜而弗能远虑,刚则折乃必然之势,作人应如水,柔韧有余最佳,)— 老子 《道德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道德经》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 《道德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肖:不贵重、仿若愚钝、不可言说、无从分别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王者为之下而为王),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之道唯一谦字而已,为人之道亦如此,怀玉如怀土,不因其贵而骄,),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需细细揣摩)— 老子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是否与佛教的无私之私相似?),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道德经》

[和光同尘],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对谤语有忍辱之量,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 老子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