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一一林语堂。— 林语堂 《未知》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人生但是如此,且行且珍惜,自我永远是自我的主角,不好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 《未知》

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因此,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 林语堂 《未知》

任何现实主义的生命哲学必定涉及关于人类生存的一些特定的生态事实,生与死。— 林语堂 《生命的旋律》

人们经常存在这样的观念:女娼与男盗相提并论,女人群中的淘金者却不可与男人中的银行家同日而语,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为盗贼无误可卖,而淘金者有--她们的色相。— 林语堂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林语堂 《京华烟云》

因此我被迫重整旗鼓,为月亮辩护,捍卫她不致被消灭,因为我生怕中华民族一旦丧失欣赏朗月,享受清风的能力,这个民族就会变得更加渺小粗俗、惟利是图了。— 林语堂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但仍有区别,因为中国街头艺术家给你讲催人泪下的故事,而伦敦的则给你些快乐以报答你向他帽子投入了两便士。— 林语堂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那犹如最好的幽默之特性,它像是星星火花般的闪耀,然而却又遍布弥漫着舒爽的气息,使你无法将你的指头按住某一行文字上指出那是它的所在,你只觉得舒爽,但却不知道舒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舒服,而知希望作者一直继续下去。— 林语堂 《林语堂散文》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林语堂 《未知》

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梦想不论怎么模糊,总在我的心底,我的心永远得不到安宁,直到它们一一成为现实。— 林语堂 《未知》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林语堂 《苏东坡》

母亲转过身去,拉着木兰的手,把她那几个小男孩子儿一一介绍给木兰,她说:“这是平亚,老大,这是经亚,是老二,那是荪亚,老三,木兰,你多大了?”,木兰回答说是十岁,平亚是十六岁,经亚十三岁,荪亚十一岁,平亚谦恭有礼,经亚沉默寡言,没有什么举动,荪亚是个胖小子,咧着大嘴笑,眼睛亮晶晶的,木兰很害羞,后来才知道这个心直口快淘气捣蛋的胖小子真是够她受的。— 林语堂 《京华烟云》

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林语堂 《林语堂散文》